校园新闻网讯 1月17日上午,电信学院邀请南昌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沈林放在东三313会议室开展了以“低频表面等离子激元及其应用”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电信学院院长张永平主持会议,学院全体教师与会聆听。
沈林放,现任南昌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校特聘教授,主要学术方向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其应用、光子晶体、负折射率材料、光纤光学与技术等。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6项,已在Science、Appl. Phys. Lett.、Phys. Rev. B和Opt. Lett.等学术期刊上已发表了70多篇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超1500次。2017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打破洛伦兹互易性以克服物理和工程中的时间带宽极限”,外媒评论称 “百年物理问题被解决”。

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其代表性成果之一的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及其应用。SPPs是实现光学器件微型化和光学系统高度集成的最佳途径之一,它是金属表面上电磁波与电子激发态的混合物,在可见光波段,它可以突破衍射极限,实现电磁场的深度亚波长约束。而国外研究学者的超表面材料与人工表面等离子激元(DSSPs)概念,使SPPs技术在太赫兹波段和微波段得到推广应用。沈教授通过严格建模和推论,对真实金属的微结构线和微结构表面所支持的DSPPs做求解,并澄清了DSPPs的损耗问题。
沈教授总结到,微结构金属表面上支持的人工SPPs,具有可见光波段SPPs同等的特征,可以实现电磁场的亚波长约束及突破衍射极限。人工SPPs为低频段SPP波导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相比于可见光波段,低频段SPP波导容易获得整体优越的性能。在常规磁场强度下,利用半导体材料可以实现太赫兹波段SPPs的单向传播,利用铁氧体材料可以实现微波段SPPs的单向传播。单向传播模式为电磁波的操控提供了新的机会,如电磁波的完全捕获。利用单向传播模式还可以突破一些光学功能系统的特征极限,如谐振系统的时间带宽极限。
沈教授的精彩报告激发了在座老师们的思考,大家纷纷向沈教授提问,开展热烈的探讨和交流,最后,会议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期待学院在未来组织更多的学术报告会,为电信人提供更宽广更前沿的视野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