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工业智能
专业招生热线:13884454916
专业介绍:
工业智能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专业,该专业瞄准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大需求,聚焦人工智能与工业自动化的深度融合,面向工业智能及其相关领域,以智能装备设计开发、工业大数据分析为专业方向,通过构建“智能感知-数字孪生-自主决策”的全链条知识体系,着力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专业依托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智能产线等先进实验平台,秉承OBE人才培养理念,践行“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竞教融汇”育人模式。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视野开阔,具备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智能装备研发、工业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产业领域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制学位:
4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在智能装备设计开发、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工业智能系统方面有较强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在智能制造、装备研发、自动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电气控制、嵌入式系统、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维护工作,作为现场工程师同时具有项目研发和系统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方向:
随着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速,毕业生拥有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可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智能装备研发、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工作;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担任设备联网方案设计、生产过程优化等技术岗位;在政府部门、科研院从事智能制造、智慧工厂规划与建设等工作。本专业秉承“新工科”建设理念,注重跨学科能力培养,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工业数据分析能力,理解生产工艺与设备工作原理,复合型知识结构使毕业生在智能装备、能源电力、汽车电子等行业具备较强竞争力,从事工业软件、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电子CAD、电路原理、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电子技术、微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人工智能技术、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物联网技术、高级FPGA设计、数字孪生设计、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工业机器人技术。

专业特色:
本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宁波市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产教融合平台,秉承OBE人才培养理念,践行“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竞教融汇”育人模式。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视野开阔,具备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工业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产业领域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
工业智能专业在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等模式下,将项目式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均纳入了实践教学计划中,通过全天候开放的学生创新实验室、举办大学生科技活动月、加入宁波智能研究院科创训练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知名的学科竞赛,还可以主持学生科研项目或加盟专业老师的项目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专业老师将在学科竞赛、工程实践、论文和知识产权写作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并在专业课考研辅导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专业形象代言人:

王建民,1976年,吉林长春人,副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网络最优化理论与算法及FPGA数字系统设计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近三年,负责、参与省、市级教改项目5项,负责省级一流课程1门,宁波市慕课课程1门,出版教材5部。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FPGA方向)多项。主持、参与国家、省以及各类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进款超200万,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专业认知:
本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宁波市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在智能装备设计开发、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工业智能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在智能制造、装备研发、自动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电气控制、嵌入式系统、工业互联网规划、数字孪生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维护工作,毕业五年后能够逐步成长为本领域的技术骨干或工程现场管理的应用开发型人才。
工业智能专业是一个复合型、宽口径的专业,电气装备、自动化工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均有涉及,未来可从事的行业也很多,可以在多个方面培养塑造人才。本专业是2025年获批的新专业,在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等模式下,已规划将项目式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中,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全天候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加入宁波智能研究院科创训练营、举办大学生科技活动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